甜蜜而有效的親子溝通
甚麼是溝通?
·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,透過語言、文字和身體語言等媒介,互相傳遞及接收訊息的過程。
· 親子溝通的目的,除了傳遞訊息和瞭解對方外,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,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。
· 為了與子女有效地溝通,父母必須以積極的態度,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基礎,耐心聆聽子女的心聲,並以子女接受的表達方法交談,令子女樂意與父母分享和討論。
建立良好親子溝通的基礎
改善親子溝通的態度和技巧,可以打開子女的心窗,讓父母瞭解其思想和感受,從而建立良好的關係。
1. 良好溝通的態度
· 彼此信任:孩子與你互相信任,才可以真誠溝通。父母無需巧詞雋語,妙言連珠,亦可與孩子暢所欲言,無所不談。
· 愛和關心先於解決問題:如問題不用即時解決,可先關心孩子面對問題的感受和想法。如此,你將會更瞭解子女的內心世界,知道甚麼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和渴望得到的支持。
· 主動傾談:父母可以主動與子女傾談,多談感受,鞏固與子女溝通的基礎。多瞭解對方的想法,可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。有效的溝通,亦有助解決問題。
· 多讓孩子表達:與孩子傾談時,不妨讓孩子多些發揮,父母無須急於回應,避免打斷孩子的說話。即使你覺得孩子說話不合理,也可讓他發揮,然後才提意見,使孩子感到受尊重和重視。否則,孩子會覺得你未能瞭解他,久而久之便不會與你分享。
· 開放接納:孩子的想法未必與父母相同,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。此外,應不斷更新對孩子的印象,避免讓孩子過往的負面行為影響你與孩子的溝通。
· 平等和坦誠:父母要求子女學習說「對不起」和「謝謝」時,自己同樣要學習對子女說「對不起」和「謝謝」。有時,放下威嚴,讓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,雙方才能更坦誠溝通。
2. 良好溝通技巧
2.1 鼓勵孩子主動傾談
· 時間和地點:孩子疲倦或情緒激動時,都不是溝通的適當時間。父母可以利用吃飯時間與子女溝通,因為邊吃邊說較嚴肅地坐在一起來得自然和輕鬆。當然,透過吃小食或參與活動,也可達到類似的效果。至於溝通地點,可考慮孩子的私人活動空間,如他的睡床、房間等,讓他們在輕鬆和安全的環境下放心傾吐心事。
· 因應孩子的界限而拓闊話題:溝通有不同的層次,由一般交流至推心至腹,其中包括問候、報告、評論、感受、心中的秘密以及不想讓人知道的弱點等。若關係尚未十分穩固,愈想深入溝通,孩子的防衛亦愈大,特別是年長的孩子,防衛會更大。父母可因應孩子的情況選擇分享內容。當子女保持沉默時,父母不要堅持分享。相反,應尊重子女所定的界限,耐心等候和聆聽。當子女對父母的信任逐漸增加,感覺自己受尊重和得到認同時,便會吐露心聲。
· 以簡單字詞和身體語言鼓勵:用簡單的字詞例如「真的」、「嗯哼」、「很有意思」、「我願意聆聽」,並配合手勢鼓勵孩子表達,甚至用微笑、保持目光接觸、點頭、輕撫孩子,以鼓勵孩子放膽說話。
· 鼓勵的語句:父母可以用說話表示有興趣聆聽孩子的心聲,例如:「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。」「你的想法很有趣,多說一點嘛!」
· 運用引導式句子:父母可用引導句來協助孩子表達,例如「當這事發生後,你感到…」、「你的意思是…。」
· 多用開放式的發問:如父母問「是不是」、「對不對」,子女多以「是」、「對」、「哦」等回應。不妨多問些「甚麼」、「如何」、「怎樣」等問題,例如「你是怎樣知道的?」
· 避免問「為甚麼」:問「為甚麼」表示要孩子解釋行為背後的意思,這樣會令他產生抗拒。父母可考慮轉換另一方式提問:「甚麼原因令你…」或「你最擔心的是…。」
2.2 積極聆聽
· 甚麼是積極聆聽:積極聆聽是一種嘗試瞭解對方感受的技巧。父母若能充分瞭解子女的感受和想法,孩子便覺得父母明白他們。
· 開放的姿態:聆聽者的身體姿態,會告知對方他是否用心聆聽。嘗試放下手頭的工作,用關懷的眼神望向子女;多用「唔」、點頭等回應以表示興趣。
· 細心觀察:瞭解孩子最關注及受困擾的地方。留意子女說話時的語調、內容和情緒,並仔細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、神態和身體姿態的變化,從而揣摩他的內心感受。
· 透過發問更深入瞭解孩子的感受和敘述:若想更清楚掌握孩子的感受,可試問:「你是否覺得…?」或「你可不可以舉些例子,讓我更深入明白?」
· 設身處地:父母應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思考,例如「若我是這孩子,我會有甚麼反應和感受?」從子女的角度看事物,不要把自己的喜惡強加在子女身上。當父母明白孩子的情緒,便能作出合適的反應。
· 簡單地回應感受:父母可嘗試用簡單的說話表達孩子的感受。例如:「同學為你改花名,你感到很難堪!」孩子聽到父母的回應,會感到父母瞭解他,從而更願意分享內心感受。
2.3 「我」的訊息
· 少用以「你」為主體的說話:當孩子有欠理想的行為時,父母容易憤怒和激動,說話或會有指責、批評甚至威嚇的語句。例如:「你可否聽話些?! 你令我很氣憤!」、「你這麼嘈吵,令人很煩躁!」、「你很蠢!」。以上的回應多以「你」為開首,父母運用「你」的訊息便自然會帶出指責的語調。有些孩子聽到後,會感到愧咎和傷心,甚至退縮;有些則會產生反感,認為全部責任都要孩子來承擔,因而作出防衛。由於彼此未能清楚瞭解,以致無法有效溝通。
· 「我」的訊息可以減低防衛:若父母能平心靜氣,以「我覺得…」為開始,強調「自己」的感受,例如害怕、擔心、迷惘和焦急,取代憤怒和煩厭等字眼。善用「我」的訊息可減低孩子的防衛,讓孩子更清楚明白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,使能更有效地接納父母的感受和看法。例如:「我覺得很焦急,因為我沒有你的消息,我擔心有甚麼意外。」、「我覺得不好意思,聲浪太大了,我聽不清楚別人的說話!」運用時須向孩子陳明他的行為令你有甚麼感受。
· 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感受:除了處理衝突外,「我」的訊息亦可運用在子女的理想行為,讓孩子明白別人對他的行為有甚麼感覺。例如:「我很開心,因為你指導弟弟溫習,減輕了我的負擔。」、「我很高興,你今次自動自覺把玩具收拾好。」
如何避免溝通失效
父母教導子女是希望子女學好。不過,表達愛心的形式和語氣,不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,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。那麼,如何避免溝通失效呢?
1. 留意以下的表達方式
· 先思考,再表達:父母急於表達自己的意思,又急於要孩子聽從,因而忽略了良好關係才是溝通的大前提。未經細心思考便表達的意見,如何能令子女接納?
· 避免以命令、批評、責備、恐嚇、嘲笑、貶損等方式教導和溝通:例如說「不管別人怎樣說,我有我處事的方式!你只管聽著做!…不准扁嘴!」、「你真蠢,這樣也不懂得做。」等都會令孩子抗拒父母的意見。
· 先瞭解子女的觀點:父母語重心長的教誨,雖然本意是好,但若只懂教訓而忽略從子女的觀點考慮,便會錯失寶貴的溝通機會。父母不妨直接用提問方式來瞭解子女的觀點,例如用:「你這樣做有甚麼原因?」來代替「你不可以這樣做,因為人是萬物之靈,要互相尊重,...。」
· 勿妄下定論:父母分析孩子的心理和動機,是要幫助孩子更清楚明白自己,而不是盡快解決問題。例如:「你認為老師對你不好,我想是因為你未做好你的功課或是沒有禮貌吧!把這兩樣做好,與老師關係自然會有所改善!」可見,有時太早下定論,未必符合孩子的需要,而且可能判斷錯誤,令子女覺得你根本不瞭解他。
· 勿忽略孩子的學習機會:父母期望能提供方法幫助子女解決問題,於是不斷提出建議,例如:「你先向老師投訴明仔打你,再向明仔的母親投訴。下次他再欺負你時,便說:『你再欺負我,我就投訴。』」,但這樣卻減少了讓子女思考解決困難的機會。不妨先讓孩子表達他的感受,然後讓他思考解決方法。
· 正視問題,積極面對:有時父母不知如何回應,便將問題引開:「算了吧,不如談點輕鬆的事!昨天比賽的成績如何?」孩子會覺得你對他的問題不感興趣。
2. 避免選擇性地表達意見和接收訊息
· 在未能建立默契前,若雙方懷著「盡在不言中」的信念,會產生很多誤會。因此把完整的意思表達清楚,有助雙方瞭解對方的想法。另一方面,對事物的印象和主觀感覺,會阻礙接收完整的訊息,又或遺漏不少有價值的訊息。不妨在靜下來的時候,重溫與子女的對話,以便日後能完全聽到孩子的心底話。
結語-良好溝通的效果
· 溝通不單為解決問題,更重要是傳情達愛。親情的滋潤能令一個人勇於面對生活和困難。遇到困擾時,孩子也需要傾訴的對象,讓煩惱得到紓解。再者,孩子會因感到受尊重而樂於吐露心聲。改善與孩子的溝通,彼此瞭解更多,關係自然更親切和甜蜜。
資料來源:教育統籌局教育服務科家長教育推行小組 本文轉載自:教育統籌局網頁〈家長教育〉